老南宁俗语——“高过望火楼”
我自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南宁人!半个多世纪生于斯长于斯,对于南宁,我有说不尽的感情。
一方水土养一方人。
南宁是一个有容乃大的城市。南宁话的确夹杂有东西南北各地方言元素。其实,这正是南宁话听起来更亲切的缘故。
老南宁有些街巷俚语早已为老一辈人们津津乐道,成为南宁历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。
比如,“大过芭蕉叶”——指的是小人物对所谓“大人物”的不屑;比如,“衰过陆荣廷”——指的是一个人倒了大霉,躲也躲不过……
记得小时候听过一首儿歌:“火烛车,嫁姑爷……”。将“救火车”称之为“火烛车”大概要称得上南宁人特有的表达方式了。儿歌早已忘却,但忘却不了的是望火楼。
我在《南宁大鼎锅——新华街水塔的回忆》写道:“新华街水塔与她遥相呼应的姐妹——南宁望火楼成了南宁最古老的地标。”
望火楼,位于新华路1号。
新华街也因此成为一条两头挑着南宁地标的独特名街。
民国以前,南宁的房屋建筑多为砖木结构,几乎没有防火救火设施,由各街道民众先后自发组织水车公所进行自防自救。直到1915年,警厅才设立消防队,人员仅40余名,消防队经费经常向各店铺住户抽取消防捐。南宁消防最早的灭火器材是古老的抬龙、木龙、火钩、火帽(藤帽)、火灯等。孩提时代,隐约记得经商的外公家有一支灭火用水枪,大人们称之为“水笔”——又一新鲜名词。
建于1953年的望火楼,是20世纪50、60年代南宁唯一的消防瞭望设施。楼高8层,“塔”式建筑,座南向北,通高
望火楼是当时南宁城区中名副其实的第一高楼。有资料介绍,它也是广西第一高楼。
于是,老南宁便用一句“高过望火楼”来指代一切高大、巍峨的建筑乃至人物。
20世纪50年代,南宁全市仅有几辆消防车。如果没有记错的话,现今民生路向阳商场附近至少还停有一辆。
随着城市建设发展,高楼大厦日渐增多,望火楼的消防报警功逐渐失去。作为南宁市曾经的最高建筑,望火楼于 1988年停止使用,2001年被公布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,从此成为南宁一个独特的人文景观。
鹤立鸡群式的旧南宁地标